北京传统小吃

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

世界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特色鲜明,风味独特。小吃就地取材,能够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及社会生活风貌,是一个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更是离乡游子们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

现代人吃小吃通常不是为了吃饱,除了可以解馋以外,品尝异地风味小吃还可以籍此了解当地风情。也有的人因胃口小或由于疾病不能吃得太多,三餐不足以供应必要的营养,需要在正餐后额外吃一些小吃补充。小吃一般售卖起点低,价格不高,一般人都可以买得起。

北京小吃是北京人津津乐道的一项北京特色,北京除了故宫、颐和园这样的人文建筑,大抵最可以吸引人的就是这北京小吃。

延续至今的北京小吃有些已经流传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北京作为都城,先后有不同民族的统治者,所以北京小吃又融入了汉、回、满各族特色以及沿承的宫廷风味特色。在小吃烹调方式上更是煎炒烹炸烤涮烙样样齐全。

舒乙以四个字概括北京小吃:“小吃大义”。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有艾窝窝、炸酱面、褡裢火烧、驴打滚、豆汁、炒肝、爆肚、卤煮火烧、炸糕、灌肠、焦圈等。过去,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随着时代变革,现在北京大街小巷涌现出不少小吃店,经营着原汁原味的京味小吃,深受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喜爱,曾经走街串巷的小本买卖如今变成了餐饮行业的“大生意”。

炸酱面

炸酱面是北京有特色的食物,也称为杂酱面,由菜码、炸酱拌面条而成。

将黄瓜、香椿、豆芽、青豆、黄豆切好或煮好,做成菜码备用。然后做炸酱,将肉丁及葱姜等放在油里炒,再加入黄豆制作的黄酱或甜面酱炸炒,即成炸酱。面条煮熟后,捞出,烧上炸酱,拌以菜码,即成炸酱面。也有面条捞出后用凉水浸洗再加炸酱、菜码的,称“过水面”或者“凉面”。

烤鸭

北京烤鸭享誉海内外,历史悠久,距今已经160多年,号称天下第一吃,是清代宫廷御菜。

北京鸭属水禽,肉质细腻,口感良好,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不饱合脂肪酸,在人体内不积蓄,人体吸收后能软化心脑血管。

该鸭的表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是美容佳品。因此,北京烤鸭是老少皆宜的保健美食!现以北京前门大街的全聚德饭店挂炉烤鸭与便宜坊饭店所制焖炉烤鸭为佳。

相传北京烤鸭是从南京跟随朱棣一起移民到北京的,后来在北京发扬光大,而最初的烤鸭只有焖炉烤鸭一种技法,是从叫花鸭发展而来的,发明者是明太祖朱元璋。

据说直到光绪年间,北京“东来顺”羊肉馆的老掌柜买通了太监,从宫中偷出了“涮羊肉”的佐料配方,才使这道美食传至民间,得以在都市名菜馆中出售 为普通百姓享用。

火纸筒

北京的特色风味小吃之一。具有色泽金黄,酥脆香甜,桂花香味浓郁的特色,因形似纸筒而得名。

馄饨

馄饨,是我国古老的传统风味小吃,南北均有,历史上称呼不一,四川人叫“龙抄手”,广东人称“云吞”,福建人叫“扁食”,北京多呼“馄饨”。早在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称之为“浑屯”,《字苑》作“馄饨”。要这么说馄饨至今最少也有1500年以上的历史了。经查历史资料,发现各个朝代的美食家把冬至节气与馄饨联系起来的著术颇多。

清初乾隆、嘉庆年间,伍宇澄便在其《饮渌轩随笔》中记载:“京师前门有隙地,方丈许,俗称‘耳朵洞’者,雍正间,忽来一美丈夫,服皂衣,不知何许人也,於隙地筑楼,市馄饨,味鲜美。虽溽暑,经宿不败,食者麇至,得金钱无算。”这段有关北京馄饨铺掌故的文字,说得神乎其神,生动而神秘。

确实旧时的北京,有不少走街串巷叫卖的馄饨挑子,一般在每天下午走街叫卖,夜里、晚上则在固定的地点设摊。他们那“馄饨开锅哟……”的吆喝声为老北京们所熟悉,那声音在街巷中浑厚而致远,几进的四合院都可听见。闹市区卖馄饨的生意也很兴隆,几乎做小买卖的还有打把势卖艺的人都喜欢吃馄饨。

过去北京的馄饨挑子,前边是小煤球炉子,上面有一块晾盘,盘的四周边沿可放碗、酱油壶等。中心圆洞处坐锅,后边高方柜上层放肉馅大盘,可随时包馄饨;中间几个小抽屉,放馄饨皮子、汤匙碗、京冬菜末、虾皮等;下层放一水桶,随时加汤,边包、边煮、边卖。

清人杨静亭在他的《都门纪略》一书中,对京师馄饨评价很高,赞曰:“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把小小的馄饨形容得有滋有味儿。过去老北京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所以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于是每年的冬至,在这一年中最长的一个夜晚,热腾腾香喷喷的馄饨便成为老百姓桌上的主角。现如今的北京人也有习惯吃水饺的,想也是从馄饨衍生过来的吧。

北京年糕

很多朋友都会问我,这种北京小吃你吃过么?每当听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都要挠头。毕竟很多北京小吃,就连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很多老北京的饮食文化都已经偏离了正轨,年轻一代的同龄人不知道也是正常之举。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下北京的年糕。

北京的年糕为北方年糕的代表,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追溯年糕的历史,早在中国的周朝就有记载。《国札•札记》中“羞边之食,糗饵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

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细的年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 北京的年糕一般为清真回民小吃店供应,除年节大量供应外,平时亦有供应,但数量和品种都比春节时少。

年糕是清真回民小吃,也是满族跳神用的祭品。满族名字叫飞石黑阿峰。清代沈兆有诗一首:“糕名飞石黑阿峰,味腻如脂色若琮。香洁定知神受饷,珍同金菊与芙蓉。”自注说:“满洲跳神祭品有飞石黑阿峰者,粘谷米糕也。色黄如玉,味腻如脂,惨假油粉,蘸以蜂蜜颇香渚,跳毕,以此偏馈邻里亲族。又金菊、芙蓉,皆糕名。”可见年糕至少在清代就是满族的小吃品种了。

而南方的年糕则有所不同,福州年糕叫做白粿。广东年糕一般以糯米粉、粘粉、生油、瓜子仁、竹叶等为原料制成。其色泽金红、软滑甜香,味美可口。

海南年糕的表面光滑,色黄细软,味道甜香。按当地的风俗,每逢农历腊月,家家户户都为欢度新年而赶制年糕,并作为节日礼品。其主要原料有糯米、砂糖、芝麻、红枣、水。海南年糕吃法多样可烘烤或软吃,也可烧糕汤吃,还可以切成薄片炸着吃。

江浙一带的新年风俗必备年糕,而且种类很多,有桂花糖年糕、猪油年糕、水磨年糕、八宝年糕等。江苏的年糕以苏州的为典型,是糯米做的,主要是桂花糖年糕与猪油年糕;浙江的年糕以宁波的为普遍,主要是晚粳米做的,水磨年糕。

台湾同胞每年也要吃年糕,做年糕时,先将糯米、蓬莱米混合洗好,泡三小时,磨成米浆压干,加入砂糖、香蕉油揉匀。在蒸笼底部垫一层玻璃纸,把揉好的米粉放在上面,每个角放个竹筒透气。约蒸二三小时,用筷子插入米粉中,看看有无生粉,做到锅内随时加水,直到蒸熟为止,然后将米糕切块,保存着慢慢食用。

豆腐脑

现在豆腐脑在全国各地都可以吃的到了,但是风味儿却不尽相同。而北京的传统风味小吃——豆腐脑,是清真食品,色白软嫩,鲜香可口。

北京小吃豆腐脑最重要的在于卤,卤的味道堪称一绝,其卤不泄,脑嫩而不散,清香扑鼻。早年前门外门框胡同的豆腐脑白和鼓楼豆腐脑马最为有名,人称“南白北马”。

如今的豆腐脑已不是当年的味道,原因在于原料除去黄豆外,都得用代用品,绿豆粉价高,改用白薯、土豆粉,不用口蘑而用香菇。味道大减。更有店家已经分不清楚“老豆腐”和“豆腐脑”之间的区别了,把二者混为一体。事实上,这两种东西是有很大区别的。

先说老豆腐,老豆腐讲究豆浆在桶,沙锅带原汤,点盐卤的用量,介乎北豆腐与南豆腐之间,盛一碗热气腾腾的老豆腐,那佐料可不能胡来,要有酱豆腐和芝麻酱汁,酱油、爆腌韭菜末和辣椒油,齐啦!那韭菜花、蒜汁,都不能用,要的是老北京的原汁原味,有“京味”这个标准管着呐!这里边还有一层理儿,应该用什么料和您爱吃什么,这是两码事。上海的豆浆是咸的,天津的煎饼就是葱末甜面浆和辣椒糊,那是各地的不同风味,要是南北东西各地区都一个味道,就谈不上地方风味了!

再说豆腐脑,要比做老豆腐麻烦一些。 豆浆放入外有棉套的保温桶,点盐卤要适量,豆腐成型基本没汤,而是鲜嫩的豆羹,佐料可是羊肉打卤。用羊的硬肋,白水煮熟,原汤与泡口蘑的汤同时入锅,高酱油适量,熟羊肉斩成碎丁入锅,用绿豆芡粉勾卤,与老北京人吃面条的打卤相仿。用薄片勺盛半碗热豆腐,就得让老北京人醉喽!佐料就有蒜汁和辣椒油,其他东西一律不得胡掺乱兑,要不怎么叫京味呐!

正因为很多人不明白这层区别,所以总觉得自己吃的豆腐脑不地道。这次知道如何按照地道的方法吃北京豆腐脑了吧?

脆麻花

几千年的中华美食文化中,小麻花是炎黄子孙喜爱的民族传统食品。不仅仅在北京,在全国各地,麻花都是人民喜爱的食物。脆麻花是麻花的一种,除脆麻花外,还有芝麻麻花、馓子麻花、蜜麻花等。同样天津的大麻花也是全国驰名的小吃。

奶油、芝麻及巧克力等甜味小麻花可作为早餐食品,又可以作为休闲食品零吃,也可满足糖尿病患者的需要,又可以作为主食和面条煮食,和小南瓜及粉条炒菜吃;特色火锅小麻花下火锅吃,风味特香;桂花小麻花具抗癌、清火、化痰、散结之功效;鸡汁小麻花高蛋白高营养。北京的脆麻花是先将红糖、苏打、油加两倍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也有用明矾、碱面、红糖、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面团后,再揉进温水,盖上湿布饧10分钟。

制作时将饧好的面团揪成小剂,搓成约10厘米的长条,放入盘中刷一层油,码三四层再饧一会儿后,拿起一根搓成长绳条,合成三股,做成麻花,它的规格长约12厘米,条要均匀,呈棕黄色,每根约重30多克。将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六成热时,将麻花坯子分批下入油中炸制,要随做随炸,炸时用筷子将麻花坯子在油里抖动,使条与条之间稍微松散开,便于炸透,待炸至棕黄色时即成。

脆麻花特点是焦、酥、脆,有甜味,存放几天仍保持脆性。 《故都食品百咏》中有诗说:“麻花烧饼说都门,名色繁多恣饱吞,适口价廉随处有,一年四季日晨昏。”

咯吱盒

北京小吃。把绿豆面糊先烙成圆饼,每三张饼夹两层荞麦面拌胡萝卜丝馅,切块后油炸而成。形如长盒,色呈绛黄,外焦里嫩,五香味浓,宜春节前后食用,馅料荤素均可。

炸三角

炸三角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表面焦脆而不硬,味道清香鲜美。以前北京的大街小巷经常听到“油炸的,三角哇,虾米韭菜馅的”的吆喝声。馅分荤素两种。都一处的炸三角最为有名。

清《帝京岁时记胜》中写:“正月荐新品物,则青韭卤馅包,油煎肉三角”可惜现在都一处也很少制作了。

自来红/ 自来白

自来红,传统的京式点心之一。

作为古老的京式月饼之一,自来红一直有着它稳固的“粉丝群”。的确,自来红皮酥馅软,别有风味,有很多北京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就爱吃自来红”。

 

当很多传统的点心越来越淡出我们视线的时候,自来红以一种顽强的姿态在坚持着。至少,北京的超市,卖点心的地方,便常常能见到它的身影。

另外,自来红又叫做“丰收红”,有着良好的寓意。和自来红类似的还有一款自来白,又叫“白月饼”,造型和自来红差不多,差别在于,自来红表皮为棕红色,自来白表皮为乳白色。

绿豆糕

绿豆糕是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也是满族人的传统糕点。它具有形状规范整齐,色泽浅黄,组织细润紧密,口味清香绵软不粘牙的特色。制作绿豆糕的原料有绿豆粉、豌豆粉、黄砂糖、桂花等。

豌豆黄

豌豆黄是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豌豆利小便、止渴,和中下气,解疮毒,消炎,去除暑热,有降血压、除脂肪、减肥之功效。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宫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豌豆黄是北京传统小吃。按北京习俗,农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黄。因此每当春季豌豆黄就上市,一直供应到春末。

糖耳朵

糖耳朵是北京小吃中的名品,又称“蜜麻花”,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

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

用的面要用和好的发酵面兑上碱,另用一块面和上红糖,做时将发酵面分两块,一块擀开后,将红糖和的面铺上,再擀另一块发酵面,铺在红糖面上面,这样成了二层酵面,一层糖面。用刀切下5厘米左右的长条,将长条一边摁薄,成坡形,把薄边和厚边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左右的小块。自小块中间开一刀口,然后打开,将薄的一面往里翻过去,厚的一边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烧五成热,分批将坯子入油里炸过,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尽油,趁热放入温热的饴糖中泡一分钟,称过蜜,浸透后,捞在盘里晾凉就成了。要注意必须炸透,否则就会出现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质量不佳现象。

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简称卤煮,是北京的一道传统小吃。其主要原料是猪肠、猪肺和干豆腐,用大锅卤制,一般要在清早就开始“卤煮”,快到中午吃饭时间,加入戗面做的火烧,待到火烧变软,即可食用。卤煮火烧比较在意的,一是猪肠猪肺一定要洗的干净,一是火烧一定要戗面的。如果上述两条做不到,那么或是有异味,或是火烧会被煮烂,而无法食用。和北方多数的饮食一样,卤煮火烧以味儿厚见长。在卤制过程中,加入大量的作料。在食用中,可根据个人口味,适量的放辣椒油、蒜汁、醋,以及香菜等等。

地道的北京人估计没几个不好吃卤煮火烧的。火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热腾腾的一碗端上来,火烧、豆腐、肺头吸足了汤汁,火烧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肠酥软,味厚而不腻,没有任何异味。偶尔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满口脂香。

北京有无数家饭馆卖卤煮,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百年老号“小肠陈”。小肠陈最早经营的地界儿,在宣武门外南横街儿。小肠陈东边,是著名的李记白水羊头;在西边牛街,有著名的年糕钱等回民吃食。店面不大,也就有个六七十平米。小肠陈的特点,其实和所有的老字号都一样,一是选料精致,二是做工认真,再加上量足,于是也就慢慢的出了名。来的人多了,也就可以不间断的熬汤,时间一长,竟剩下一锅老汤。有了这锅老汤,买卖也就没人可比了。

江米藕

北京早年城内三海(什刹海、后海、积水潭)多种莲藕,其中以白花藕(有吃红花莲蓬白花藕的说法)为上品。老北京以什刹海北的会贤堂制作的最为有名当时还有不少沿街叫卖者,多为清真小贩。小贩在街上吆喝“江米哎----藕!”江米藕色泽淡红,质地软糯嫩爽,味道甜面嫩香,老人食用可补气润肠。

春卷

春卷是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

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唐宋以后,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

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源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

故春盘或亦称辛盘。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萝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

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汉崔寔《四民月令》:“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唐岑参《送杨千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诗:“汝南遥倚望,早去及春盘。”唐杜甫《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宋周密《武林旧事.立春》:“后苑办造春盘供进,及分赐贵邸、宰臣、巨珰,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宋史.礼志》:“立春赐春盘。”《类腋·天部·正月》引《四时宝镜》:“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以芦菔、芹芽为春盘,相馈贶。”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正月.春盘》:“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